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桂阳关口古祠之谜

桂阳关口古祠之谜

关键词:桂阳,关口古祠,之谜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桂阳关口古祠之谜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ui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4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在桂阳县桥口乡关口村有一座凉亭式的古祠孤零零地兀立在山崖边,三面是青砖墙,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,青藤爬满屋顶。古祠背倚大山,梅溪(又名野鹿溪)水从山崖下流过野鹿滩,流入舂陵江。进入祠内,在占地不过三十平方米的古祠里,那些整块青石的门臼已经磨损得十分光滑,四处的蛛网贴在祠壁上,供神龛的平台堆积着一层厚厚的灰尘。这座古祠是为谁而建?又为什么要建于此呢?笔者带着一个又一个疑问探寻着。   

  
      古祠是百姓为缅怀赵云而建
       
  据《桂阳直隶州志》记载:溪水南流十五里至上崦,折东至花梦桥,屈迤东北六里至大富口,唐宋银坑之地。五里至关口领,旧名“赛领”(领通岭),云汉建安中刘备收荆州南地,赵云领桂阳太守屯戌此领。陆通衡阳,夜郡间道,今云祠。从这一段史料可以看出,汉建安十三年(208年),赵云取下桂阳,做太守三年,领兵在此地设下关卡,到了唐朝称之为“平阳戌”。因此,自古以来关口的平阳戌是“陆通衡阳”的交通要地。唐朝诗人元结在上任道州刺史,船行此处,留下诗为证:“唱桡欲过平阳戌,守吏相呼问姓名。”(桂阳在唐代称之为平阳)。王安石见这里是重要的军事要塞,写下《送李屯田守桂阳》一诗:“出门事纷纷,归程意还豁。闻当上湓水(指梅溪),持诏守岭阨。”从以上的史料和诗句可以证明,这里应该是与赵云相关的历史遗迹。赵云,字子龙,三国名将。因此,这古祠就像一个历史的结,深深地楔在山谷间,也楔在笔者的心里。
       
  笔者仔细地在平台右侧扒开灰尘,终于露出嵌在墙上的两块青石碑刻。第一块是歌颂赵云的诗碑,碑上刻有两首诗。第一首诗云:“将军自昔守斯土,簇簇踞兵如踞虎。胆略虽同黄马修,义仁却与关张伍。蓉山遗垒著千秋,梅水抱头流万古。昭烈到今寸地无,子龙犹有一祠宇。”另一首诗云:“祠宇森罗万象幽,堂堂大将顺平侯。威风宛在凌霄汉,浩气如生逼斗牛。漫说英雄空一世,旋夸灵迹自千秋。巍巍功德今犹古,赢得口碑姓字留。”碑下落笔为:“清光绪十九年,万古攸同。”光绪十九年即公元1894年。有这两首诗可以证明,这古祠就是当地的百姓为缅怀赵云而建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名将魏喻义敬仰赵云题诗
       
  青石碑上的两首诗没有署名,究竟是何人所写呢?笔者随老书法家周泉川先生到城郊乡昭金村考察,无意间在一本残存又发黄的《魏氏族谱》上读到魏喻义所写的诗,发现与古祠碑文的内容一样。
      
  魏喻义(1822~1902)名璠,号质斋,桂阳城郊溪里魏家人。他从小习文练武,胸怀大志,清咸丰九年(1859年),与陈士杰率团兵阻击石达开的太平军于七拱桥,迫使石军退走嘉禾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左宗棠调其“质字营”与太平军战于严州,魏喻义施计陷城,随即行军二千余里追击太平军,升兵备道,后任湘粤按察使。咸丰十二年(1861年),魏喻义派人在关口盘营岭上建起寨堡和炮台。由此可见,魏喻义在关口留下了很深的情结。再说,魏喻义是湘军的一员名将,对赵云十分敬仰。1894年,他发现关口的赵侯祠十分破旧,便派人维修了一番,还把题写的歌颂赵云的诗碑嵌在祠内的墙上。这就是第一块青石诗碑的由来。
       
  另一块青石碑是《赵公香火碑》,撰文者代表桂阳人对赵云的缅怀之情于言表。“人独知关帝之为灵昭昭也,而不知赵云之为灵犹昭昭也。公同列五虎汉之福将,微论战汉水,胜当阳,功绩昭著,不减关帝,威震华夏。即收吾桂郡,镇此蓉关,绩业郡牧,云:不为利诱,不为色动。洵哉,真丈夫也……”
      
  这块碑文不仅赞美赵云的品质和功绩不亚于关羽,也描述了关口的险隘风光和建祠的缘由。从这块碑文的时间记载可以看出这一点,“戌夏首士等以道光三年”,这古祠复建于道光三年(1823年)。碑文下面的落款文字是“皇上道光十九年竹小春牡丹生日立”,也就是这块石碑立于道光十九年(1840年)。由此推断,《赵公香火碑》的石碑比第一块刻有七言古诗的石碑早五十四年。自此,桂阳县桥市乡关口村赵侯古祠之谜就这样揭开了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