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桂阳名宦祠空觅贤踪

桂阳名宦祠空觅贤踪

关键词:桂阳名宦祠,空觅贤踪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桂阳名宦祠空觅贤踪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ui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47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古城桂阳上千年的历史,曾经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存。遗憾的是,由于历史的久远,如今地面遗存寥若晨星。比如城东的文庙以及乡贤名宦祠,已经是荡然无存,鲜为人知。好在史籍还记载着遗存的“旧貌”。“旧貌”,是历史的教科书。即便我们面对是废墟、空墟。在这废后的空墟中,闪烁着我们祖先的生活场景和创造智慧。曾经有过的乡贤名宦祠就是这样,在这里,曾经记录着前人不朽的业绩,不时透出缕缕仙风道骨之气,令人熏陶,肃然起敬。透过一张张的牌位,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哲人仿佛向我们走来。贴近而遥远,栩栩如生而又无影无踪。每当我们谈及桂阳的人文话题时,我们就不能不净手焚香,对乡贤名宦怀抱由衷的顶礼膜拜。


   

  据清康熙《桂阳州志》记载:按明太祖三年(1370年)令,天下学校皆建祠,在文庙的左侧为名宦祠,祀贤牧;右侧为乡贤祠,祀乡贤,附祭庙庭。从那时候起,桂阳备查古今名宦乡贤,把那些果有遗爱在民、乡评有据者,即入祠祭祀。从东汉至明代,入选的名宦贤牧为:东汉郡守杨璆、卫飒、张隆、茨充、许荆、周憬;宋代知监李纲、陈傅良;明代知州吴渊、何棋、敖毓元、张景元,明同知管淳、吏部谪州判顾宪成、翰林谪州判庄昶。名声远播的乡贤有:东汉尚书胡腾、晋中郎谷俭、宋职方员外郎黄照邻、宋朝散大夫叶盖、宋朝请郎知州黄植、宋广西灵川知县李誉、宋广西融州知州丘崇、明江西右参议李思聪、明奉议大夫史鑑、明中宪大夫罗以礼、明大中大夫陈尚伊、明巴陵训导欧阳显宇、明真儒彭宗赐。蔡伦、赵云则另设祠专祀。千百年间,无论是乡贤还是名宦,都屈指可数。尤其是晋、隋、唐、元诸代,几乎是席位空缺。至于清代,因为《州志》编纂于康熙年间,可谓当朝人物,尚无定论,所以还没有列入祠祀名录,可以理解。但是令人不解的是,在桂阳官场漫长的历史上,仕途官宦,来来往往的风流人物,不说成千上万,也有数百数千。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,可是真正能够享受民间怀念奉祀的却是寥寥无几。是遗漏了吗?显然不是。前人对入祀名宦乡贤祠的目的意义曾有过这样的解释:“世之富贵利达当世则荣,没则已焉者,不可胜数。而名宦乡贤诸君子,何独永存至今也,是必其人如黄霸之治颖川,如张九龄之毓秀曲江者乎。否则何后之人从而尸祝之,且从而付列圣门,一岁而再举之,生斯土者可以感矣,守斯土者可以思矣。”这便是列入乡贤名宦名位座次的标准。黄霸,西汉大臣,淮阳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宣帝时历任扬州刺史、颖川太守。任职期间,“外宽内明”,重视农桑,后世把他视作封建“循吏”之代表。张九龄,唐朝大臣,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)人,官至宰相,以公允著称,曾建议杀安绿山及在河南水区种稻,未被采纳,虽遭贬谪,但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南方人性格刚正不阿的官宦形象。桂阳的乡贤名宦祠以此二人为标杆,能对号入座者也就难有太多人物了。在汉代的六位名宦中,杨璆是汉高祖时为桂阳郡守,因为始筑州城,开设关市,所以后人才感念他。尽管郡城及后起废不定,但开疆拓展空间的业绩毕竟在民间称颂了二千多年。在杨璆之后,最关注通商设市的是周憬。东汉时期,桂阳郡与南海相接,商旅所凑,有赖水运。然而,源自临武的武水泷多滩险,水运艰难。周憬为此狠下决心,开沟排险,改善了水运商旅条件,为此邑人不仅建碑于武溪,也将周憬列入了名宦祠。在这六位名宦中,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卫飒和茨充,他们的建树主要在于教育、交通、工业和农业,为桂阳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。




  史籍记载,卫飒,字子产,河内修武人。家庭出身贫苦,然好学上进,少年时随师无粮,交不起学费,便经常以打工谋生,勤工俭学,以自给从师求进。王莽时,学有所成,仕郡历州宰,东汉光武建武二年(公元26年)在大司徒邓禹(汉和帝皇后邓绥的祖父)属下做过幕僚。因为办事能力强,干练利落,被邓禹举荐为侍御史、襄城令。卫飒在任上很有政绩名声,于是迁任桂阳太守。




  当时,桂阳郡与交州接境,这一带被人称作“南蛮之地”,尚处在亟待开发之中,桂阳的风俗民情深受蛮夷影响,不讲究礼教规则,文化教育与中原发达地区相差甚远。卫飒到任后,下车伊始,首先是设乡学,抓儿童教育,设置婚姻礼教,改变山民的粗俗陋习。这一招很灵验,也很有效。数年间,学校办起来了,邦俗民风迅速改变,给桂阳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变化,乃至后来的蔡伦、胡腾能够有享受早期教育的机会,都缘于卫飒的“下车,修庠序之教”。庠序之教即官办的贵族学校。是否重视教育是考察一个政权、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标尺。清康熙《桂阳州志》在叙述桂阳学校教育时如是评价说:“汉承秦灭学(即焚书坑儒事件)以后,孝武(帝)感仲舒之言,诏天下郡邑立学并令优为之制,桂之有学自此昉矣。历考其间,凡迁之者四,建之者六,其废其兴,而独景仰卫飒为能留心学校也。夫学非徒以示观瞻耳,其所以长人材,厚风俗,悉本于是,是必为之隆享祀之”。这是卫飒为官桂阳深得民心的第一件大好事,正所谓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




  桂阳在汉初设郡之时,今韶关一带的含洭、浈阳、曲江三县原属南越王国的故地,直到汉武帝时才讨伐平定,内属桂阳。这里的山民散居深山,滨临溪谷,其习俗几乎与世隔绝。因天高皇帝远,难于治理,出产微薄,多不缴纳租税。离郡治远的地方,或且千里,道路不通。衙门官吏办事往来,只能临时派民伕牵船撑筏,名为“传役”。每逢一吏派出,徭役牵涉数家,百姓遭殃受苦。为躲避徭役,桂阳民众大批逃亡。卫飒上任后,目睹这一现状,深为民忧。便组织动员财力、人力,凿山开道五百余里,并沿途列亭传,置邮驿,使桂阳南通交趾、南海,北达中原京畿的途程缩短,信息传递加快。“于是役省劳息,奸吏杜绝”。深得民众拥护。出走的桂阳流民陆续归还家园,并引得更多的山民聚拢成邑,结集成市,缴纳田租赋税,与平民等同相待。这样,桂阳民心日益安定,风俗民情趋向开明,生产生活出现生机。




  卫飒在桂阳就任期间,他的业绩不仅仅在发展文教、交通事业上,他在桂阳的矿产工业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和创造。桂阳郡在西汉时期就有金官,桂阳的金属冶炼由来已久。尤其是郡内因为耒阳县山出铁石,很久很久以来就是江南一处冶炼铁矿铸造田器耒耜的地方,南越、交趾等地的铁器农具都依赖这里生产,为此南方的民众经常到这里聚会,导致商贾辐凑,争相采购。随之私自冶铸,黑市交易,也应运而生,为此招来一批批的亡命之徒,流氓地痞,结成黑帮团伙,掠夺资源,狂采滥挖,欺行霸市,强抢豪夺,偷摸扒窃,多致奸盗,社会治安环境恶劣。为整治矿业环境,卫飒便上奏朝廷,在这里特设铁官,创建工业特区,并将郡治从郴县迁到这里,亲自坐镇指挥,打击私自采矿冶炼,罢斥私铸铁器工具,一切纳入官办管理。就这一项举措,每年为朝廷增加税收五百余万。强硬的工商管理措施,为日后设置桂阳监这一特别行政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


  卫飒在桂阳就任十年,体恤民情,勤政清廉,居官如家,其所施政,莫不合于物宜。十年间,桂阳郡内风清气正,物业兴旺,百姓钦佩感激,敬仰如神。建武二十五年(公元49年),卫飒奉命卸任回朝廷,汉光武帝刘秀欲封他为九卿之一的少府大员,掌管皇宫中的御衣、宝货、珍膳等。不幸的是卫飒积劳成疾,不能拜起,只得暂时搁置,仍然任命卫飒为桂阳太守,回家休养。在奉命回京离开桂阳的时候,桂阳百姓长途相送。在京师洛阳,光武帝在御膳房设宴款待卫飒。两位护送卫飒上京的桂阳从吏,也受到了皇帝赐予的头冠和巾帻,赏钱各五千,可见皇上是多么看重卫飒,也看重了桂阳。两年后,卫飒又带病上京复命,赶到皇宫,陈述自己病体缠身,不能再保留桂阳太守一职,也无力担任少府重任,于是朝廷才收回桂阳印绶,准予卫飒告老还乡。后来,卒于家中,留下了一世英名。




  卫飒告病休养期间,朝廷委派茨充代理桂阳太守一职,亦善其政。《东观汉记》载:茨充,字子河,南阳宛人。茨充为人忠厚,待人很讲仁义道德。他初举孝廉后,在赴京谋求官职途中,一位同行孝廉伴侣的马累死了,车子搁在半道上,进退不得。此时,茨充已经赶到了前面的亭驿。得知此情后,茨充立即卸下自己的马车,牵着自己的马原路返回去迎接侣伴,然后套上同伴的马车继续赶路。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,乡里百姓称道为“一马两车茨子河”。茨充关心他人乐于相助的品德很快便传开了。茨充走马上任桂阳后,时值桂阳政通人和,百业待兴。他传承卫飒的旧制,办学校,明礼仪,抓矿业,各项政务处理都落到实处,很有政绩。然而,凭着善于观察事物、关心他人的品性,茨充很快发现桂阳百姓生活中存在的一个怪现象,那就是从不织布,一年四季脚上不穿鞋。南方的天气,人们大多的时候是赤膊裸身,蓬头跣足。每到寒冬,山民身上披张兽皮,或者是用构树皮做成“衣服”,围着火炉取暖,勉强熬过冬天。可是,“人无履亦苦之否?”回答苦是肯定的:“十二月盛寒时并多剖裂血出,燃火燎之,春温或脓溃”。也就是说一年四季都打赤脚,那有不苦之理呢?冬天脚板冻得开裂,在火边去烤,或冷或热,继而形成冻疮,溃烂流脓,这对出行和生产造成多大的不便,真是苦不堪言。但从来不知什么是鞋,又有什么办法呢?茨充怜恤民众之苦,便速从中原引进苎麻栽植和沤苎麻、搓麻纱技术,严禁砍伐桑柘树木,劝令百姓种桑养蚕,缫丝织布,编织鞋袜。从此,“江南颇知桑蚕织履,皆充之化也”。这都是茨充推广教化所至,民众才普遍得到了利益。千百年来,桂阳苎麻成为一大支柱产业,在全国很有名气,苎布在唐代被列为贡品。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茨充是继卫飒之后,实实在在为桂阳人民谋过福利的人物。他之所以能够列入名宦祠中,受到人们的崇拜,是理所当然的,不愧为千百流芳名宦称号。




  江山代有人才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古郡千年,名宦千秋。无论封疆守土造福百姓的循吏,还是生于斯长于斯走出桂阳异地为官的乡贤,古往今来,在桂阳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多少深深的足迹,不可胜计,难以尽述。但是,我们相信,他们精神不朽,永存人间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