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桂阳巍峨古塔惜字炉

桂阳巍峨古塔惜字炉

关键词:桂阳巍峨古塔,惜字炉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桂阳巍峨古塔惜字炉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ui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5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塔建起源于印度,中文译为“窣堵波”、“塔波”、“浮屠”。原为埋葬佛祖释迦牟尼骨灰形成的珠子,即“舍利子”,故也称“舍利塔”。是一种由台座、覆钵、宝匣、相轮组成的宗教建筑物。


 

  秦汉时期,佛教传入中国,塔建也在中国兴起。原为实心,后来变化成空心的楼阁式多层建筑。建筑中,佛教徒使用金、银、琉璃、玛瑙等七种宝物装饰塔体,故也称“宝塔”。




  隋代以前,佛塔呈正方形木结构,后来发展为奇数的五、七、九、十一级。唐以后,佛教进一步中国化,塔建出现砖石为料的六角、八角形。宋代是我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,可以登临远眺,观赏风光。至明清时期,各地塔建不仅为了供奉佛祖,而且用以镇妖邪、美风水,为本地的秀丽风水、名胜古迹增色,振兴文风。名称大多命以文峰、文星、文宝或风水塔。




  桂阳县内,至今保存的古塔尚有十余座,均为明清时期建筑的砖石结构,其中城关的东塔、仁义的高峰塔、银河的文峰塔、坛山岭雷石山的聚星塔,规模宏伟,名望远扬。




  东塔,原名德星塔,后称鹿峰塔。清代以后名东塔。座落在桂阳县城东二里许的鹿头峰顶。




  有人问我为何鹿峰山头要建造这座宝塔,请先听些离奇故事。传说桂阳县城古为一只大船,飘泊在龙潭水上。龙潭潜藏一条凶猛的妖龙,经常掀起滔天巨浪,致有船翻人灭之灾,百姓苦不堪言。一天,上界有仙人路过桂阳,遇见妖龙作孽,抛船于浪尖。眼见船覆人灭在即,仙人顺手在鹿头峰上插了一根船篙,摘下藤蔓为索,抛向潭中索住船身,缆住浮船,才避免翻船的危险。此后,船篙化作东塔,给桂阳城带来万古安宁。




  还有说是很久以前桂阳城东门楼上,常有一群妖猴前来戏耍。凡猴群出没,就狂卷,起一股有毒的腥臭味,弥漫全城,搅得全城瘟病流传,人们难以生存。一个仙人见猴孽作害,非常愤慨,便站在鹿峰山头,张弓搭箭,射中一只雄猴,吓得群猴非常恐惧,拼命逃离。事后,仙人把一支神箭插在山顶,妖猴一来,见神箭而畏退,再不敢上城楼兴妖作乱。久而久之,神箭化成了一座砖塔。




  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,把东塔说成是镇妖的宝物。把东塔神化,表现民众对东塔的爱护。其实,东塔是宋英宗治平年间(1064—1067)进士孙颀始建。




 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,孙颀为桂阳监使时,工作之余,常登鹿头峰欣赏远近秀丽风光。为了增添监城的文秀风景,便在鹿峰山顶建造一座砖塔,如同一支巨笔绘画蓝天,点缀文秀,名曰德星塔,后来塌圮。明嘉靖十年(1531),民间募资重建。至万历元年(1573)竣工。




  塔为楼阁式形制,砖石结构,七级八面,总高为30.18米,第一层对角线11.5米,盖顶2.1米,宝匣与相轮2.12米。台座为青石筑砌,每面经过雕凿,纹饰细腻,工艺精湛。从西面沿阶梯扶栏登上基座台面,八方有石栏保护游人安全。一至七层,均为条石和青砖平砌。第一层塔门向西,门首嵌有青石匾额,题刻“寿山福海”四字,款置“嘉靖十年上冬吉造”等字刻。塔身中空,第一层置有神龛,供奉佛像及其它神像。有阶梯绕行至顶层。每层每面有券门或假券门。层与层之间飞出短檐,檐下无斗拱,仅用青砖砌出线三道。出线上复用异形花砖叠砌三角形纹饰,以承托出檐。转角处嵌以石枋,微向上昂,似檐之翘角。每石枋尖端凿圆孔,用以系吊铜钟,微风吹佛,钟动铃鸣,铿锵悦耳。第三和第五层券门首,嵌有青石匾额,分别阴刻“雁塔峥嵘”、“青龙高耸”。塔顶(刹)置有铸铁相轮和石磨宝瓶。东塔形制,内柔外刚,朴素稳重,建造工艺独特,文化底蕴深厚,在我省的明代塔建中,别具一格。




  东塔是研究我国明代建筑工艺一份绝好的实物资料。同时,它还是一处人民革命斗争纪念地,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上,肖克、王淑兰等革命前辈,曾先后在这里指挥桂阳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作艰苦斗争,写下了光彩照人的篇章。1989年,湖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该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最近,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3年,县委、县政府又拨巨资美化东塔周围环境,使这座身居幽深历史文化古迹丛中的宝塔,更显得壮丽雄伟、骄傲自豪。它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,把东塔风景旅游区妆点得光艳多彩,招人流连。




  高峰塔,如果你沿省道1807线愉快地旅行至敖泉与仁义段,抬头向西遥望,映入你眼帘的那雄如巨剑的黑体庞然大物,就是高峰塔。




  高峰塔在仁义镇大坊村楠木组的宝塔山,距舂陵江不上1000米。清代初期,沿江乡民为镇河妖,募资建造。塔为砖石结构,楼阁式,塔身七级八面,高约27米,第一层对角线9.8米,覆钵为青砖平砌。塔身中空,以青条石砌成阶梯,可旋转而攀至顶层,第二层墙体上嵌有青石碑,上刻“高峰塔”三字。每层每面有券门和假券门。形制古朴稳重,雄伟壮观,为舂陵江边一处美好的风光。然而,塔顶盖帽及塔刹,已被雷电击毁,从底层仰望,可见天日,但整个覆钵仍坚牢无损,远处遥望,雄姿不减当年。




  文峰塔,在银河乡仙岛村东三公里,紧靠舂陵江泮的小山头上。清咸末年(1851—1861),古居这里的秦姓人家为了挡河风、镇水妖、美化绚丽的江上风光,增添秦氏家族文秀,倡导乡民捐资建造这座文峰塔。塔为砖石木结构,台座为条石砌筑,覆钵平砌青砖。七级八面,高约22米。塔身中空,每层有门,塔内用木材架设牵梁,牵梁上钉木板,有木梯上至顶层。塔顶以石葫芦组成宝刹。文峰塔,就像一位身着青色长袍的斯文画师,在给这里的山川彩绘锦绣。当你立在塔中,扶栏眺望江上景色,那种渔夫网鱼鳖,桃花逐轻舟的绚丽画面,真让你陶醉迷情。宝塔、江水、轻舟、渔夫、桃花、芳草……织成舂陵江上一张最有文化品味、最为美不胜收的风景图画。




  聚星塔,这是山东巡抚陈士杰陈士元兄弟之“杰作”。清道光中(1821—1850),陈士元在泗洲寨北塔峰书院开馆教学。一天,兄弟俩闲坐书院前聊情,士元认为自己学识渊博,却几次科考未举,而学子先后肆业者,也科场失利,便认为书院前对坛山岭风水不正,坛山形似墨砚,自古以来有“坛山砚”之雅称,但其旁无笔相衬。有砚无笔,缺乏文秀,故科考榜上无名。于是,两人认定,要在坛山岭北峰雷石山头,建造一座高塔为笔,以笔点墨成文,聚揽星月,弥补风水之不足。陈士杰任山东巡抚以后,家道益盛,便于清咸同年间(1851—1874),兴建起这座聚星塔,与书院巍巍相峙,以陪衬风水秀丽多姿,文风添翼。




  塔为砖石结构,楼阁式,七级八面,高约28米,台座直径为12.5米,系青条石所砌,覆钵以青砖平筑,塔身中空。第一层开四门,东门高1.5米,门首额刻石匾,陈士杰亲笔题写“聚星塔”三字,行书阴刻,字迹潇洒自如,刚劲有力,很有艺术欣赏价值。内有石梯,可上至二、三楼,两层楼面为青砖拱砌。其上五层,为木梁牵护。各层檐口以青砖斜砌为波,便于排水。每层有窗口外开,站立塔中,方圆百里的秀丽山川尽收眼底、令人心旷神怡。




  经百余年风雨摧残,北面塔砖表层剥落,加上人为破坏,第一层青砖多已窃拆淘空,时有倒塌危险。聚星塔是坛山风景区一处独特的亮点,若能着力修缮,将对发展旅游事业,给人以万绿从中一点红的美韵。




  桂阳人对建塔结下了深深的情感。明清以来随着孔孟礼教深入人心,产生了另一种文明行为,对文字书纸最为重视。凡用文字书写的书纸,规定不能乱扔乱撕。否则要受到众人指责。于是,桂阳地内出现大力兴建仿塔式建筑的惜字炉。清代中期以来,全县每个村落的水口通道上,几乎都建树了这种小型石塔。一方面是为了镇邪恶、把风水;一方面用以焚烧废旧字纸,珍惜文字,讲究卫生,美化环境,标榜村民尊儒重教,讲究文明。这种塔式惜字炉,用石料经过精雕细刻砌成,塔石上有文字对联、人物、花鸟、刻工精湛,工艺高超。至民国末年,据不完全统计,全县这类塔式惜字炉有500余座。由于生产建设和道路建设拆除了部分,至今尚存不下200座。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为罕见。下面,选叙几座,以供研究和品味桂阳历史文化的深渊广博。




  流峰镇三阳村付连塘村口惜字炉,建于清嘉庆十七年(1812)。炉体三层六面,高约6米。第一层为长方形条石筑砌,火门开在第二门,门首额刻“惜字炉”三字,两边门框阴刻行书对联为:“字是诗书骨;炉生翰墨香”和“皇清嘉庆壬申年季冬月吉造”。第三层西面有小窗口以利排烟,炉壁精刻人物花鸟纹饰。各层布仿飞檐凿石伸出塔炉外,顶为圆拱形,中有磨制宝瓶。整体造型稳妥大方,刻工富有艺术感,形象生动。




  余田乡码头村袁家村组前惜字炉,为清嘉庆二十三年(1818)建,石塔六角形,高4米,台座至顶所用石料均经精细雕凿。覆钵两层,第一层每边长0.4米,开有火门,第二层置烟窗。两层墙体每边均精雕多幅花纹图案,线条流畅精美,顶有飞檐翘角,宝刹为磨制石葫芦。门边对联阳刻隶书,为“拾简残而珍圣品;防污秽以洁书香”,对建塔的意愿阐述得清明。可见文明程度的高昂,今保存完好。




  燕塘乡元里惜字炉,清代道光年间建组,青石结构,四方形,似民宅,上为歇山式,攒尖顶,边长1.2米,高3.5米,四面刻有人物、鸟兽图纹,低处有门,门边对联“兰萱永作千金圆,石室长为一户藩”。飞檐翘角。其风格在县内甚为独特。




  樟木乡鱼拜过化炉,立在村口,建于清光绪八年(1883)。塔式形制,青石结构。五层六角,总高6米。第一层边长2.5米,开有火门。第二层门额上刻有“过化”二字。旁有对联为“鸿文无漏渖,翰墨有馀香”;一为“确镇参中柱,庄严遇下流”。三、四层炉壁石上雕刻人物造像和降龙伏虎图案及花草虫鱼。雕工精细,艺术精湛,不仅给村里风光添锦绣,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。




  举步桂阳乡村,目睹这些高品味的文化创举,展现了桂阳人自古以来重视文明建设的情操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